高句丽崛起真的是因为司马懿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十分著名的军事家,自幼便博闻强识,凡事也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眼光。他虽然辅佐了魏国四代托孤,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他却因为曹操的出身而对其有所嫌弃的,但是后来曹操却强行辟他为文学掾。后来他也逐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而他竟然也就这样一直辅佐了下去,一直辅佐了四代。
在曹丕夺位获胜以后,他便辅佐起曹丕。而在曹丕临终时,他便又被命为辅佐大臣,继续辅佐曹叡。而在曹叡时期,他也在朝廷中一路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职位。
后来,明帝也驾崩了,又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便开始辅佐曹芳,不过这时的他却受到了曹爽的排挤。因而一直到二百四十九年的时候,他终于再也安耐不住,发起了兵变。也正是在这之后,政权换了主人,从此以后就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尽管司马懿拥有着不同寻常的军事头脑,并且也曾多次抵抗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不过他却也遗留下了非常大的祸害,而他所埋下的祸根后来所带来的危害几乎是可以抵消他所有的功绩的。
高句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在东北地区小有成就了,只不过对于强大的大汉来说,高句丽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防范,因为高句丽一直都只是大汉朝的附属而已。而后来天下又进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高句丽才再次趁乱崛起。最初开始打压高句丽的是东汉的公孙渊家族。公元二百三十七年的时候,公孙渊家族叛魏自立门户,而正是司马懿率兵对他发起了进攻。
公孙渊是谁呢?在公元二百二十八年,也即是太和二年时,公孙渊逼夺了叔父之位,魏明帝不听阻拦,义无反顾地将公孙渊拜为将军以及辽东太守。在手握重权之后,公孙渊并未对魏感恩戴德,反而是开始周旋于吴魏二国之间。
五年以后,他企图臣服于吴借此来获得外援。面对公孙渊的臣服,孙权原本就打算将其封为燕王,不过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当时的丞相、将军等一致反对,他们都认为公孙渊是一定会失败的。但孙权并未听从这些朝廷重臣的阻拦,而是命人携带珠宝玉器等去找公孙渊,并还是将其封为了燕王。
面对孙权的讨好,公孙渊也感到很惊讶,他没想到他会受到如此的器重,但他内心看到那些金银珠宝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蠢蠢欲动,不过他转念一想,东吴离他这么远,但魏就在他旁边,如果他就这么欣然接受,会马上面临被魏讨伐的危险。
就这么想着,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把吴国派来的使臣给杀了,私吞了那笔珠宝,并且还把人头献给了明帝以表自己的忠心。明帝见后甚是开心,就将公孙渊拜为大司马,并且依旧让他担任辽东太守一职。
为了封他为乐浪公,明帝派遣了使团前往授封,但这时又有公孙渊的眼线来告诉公孙渊在这次的使臣团中,有一个名叫左俊伯的人,力大无比,应该不是寻常人。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公孙渊非常害怕,于是他就带兵将使臣住的旅馆团团围住,才敢去见使臣,而在这期间他又多次对着陪同而来的宾客恶语相向。使臣回到洛阳以后,就把公孙渊的所作所为都告诉了明帝。
一直到公元二百三十七年,明帝派幽州刺史等待着书信印章又去给公孙渊授予官职。公孙渊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害怕的发兵了,并且还产生了激烈的战斗。前去的刺史眼看情况不对,就撤退了。
就这样,公孙渊也就正是叛魏而自立为燕王了。并且他不但拉拢边疆外族人,引诱鲜卑人去骚扰北方,还再次表示自己向吴臣服。
一年后,魏明帝又派遣司马懿带兵讨伐公孙渊。司马懿充分运用了他的军事才能,将公孙渊围困在城中。围了很久,城中的粮食几乎殆尽,都开始人吃人了,死伤无数。
没过多久,公孙渊也就溃不成军了,只有他和自己的儿子带着几百个精锐骑兵从东南角逃了出来。但司马懿并未就此将他们放走,而是在后面拼命追赶,最后公孙渊父子还是死在了司马懿的手上。城被攻破以后,公孙渊政权下的数千名官吏统统被斩首示众。
在讨伐完公孙渊以后,司马懿为了一劳永逸不但株连公孙渊的九族,还将其势力范围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尽杀绝了。而又将城内的百姓强行迁徙到了内地,辽东这一块也就变得荒无人烟了。前文提过,公孙渊虽然叛魏自立门户了,但是他却一直在打压这高句丽。而这次公孙渊被司马懿连根拔起,甚至把辽东这一块都给空出来了,也就明摆着给了高句丽进攻的机会。
司马懿平定叛乱以后,为了建立功绩而建造了京观,也进行了大肆的杀戮,后又以地区偏远为由将当地人尽数迁徙至内地,导致辽东地区几乎都就没有汉人存在了。
他为了争霸完全地将公孙渊家族抹杀了,但殊不知却也因此助长了另一股势力。辽东汉人尽数迁徙,剩下的也都是外族人了。这也使得高句丽等的迅速崛起,后来也走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机遇,使得外族崛起,几乎就将华夏彻底吞并,即使是繁荣昌盛的隋唐抵御这些强大的外族也是十分困难的。
而遗留下来的高句丽问题也正是司马懿所造成的,谁也无法想到这一问题竟然就这么一直困扰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在后来的历史中,为了争回那片土地战死了无数的华夏子民。一直到李治时期,由于高句丽的内部出现了矛盾,而高宗也及时抓住了这次唯一的机会,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遗留下来困扰了无数代皇帝的问题。对于司马懿的功过,你有什么看法呢? 相关故事: 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