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2024-12-11 浏览次数 23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相信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都会很熟悉,昨天7.7刚好是正值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暑,小暑的到来也就意味真正的夏天要来了,夏满芒夏暑相连,这个节气歌就是形容夏季的,小暑过后就是大暑,那么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特点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整年当中日照最强烈,最炎热潮湿的节气,且降水量也非常多的节气,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风俗   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大暑节气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等。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节气,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雨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        大暑节气的诗词   大暑节气的诗词1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大暑节气的诗词2   《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节气的诗词3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大暑节气的诗词4   《夏日》   韦应物   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   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   大暑节气的诗词5   《洞仙歌》   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